顶部logo

品质管理

污染治理!中国停止进口后各国需要自行消化

2025.07.30 作者: 品质管理

  据新华社报道,废弃塑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垃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塑料污染治理。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废弃塑料回收处置只占少部分,一大半只是简单掩埋或焚烧,对生态环境能够造成挑战。“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提高废弃塑料再利用率,亟待解决回收成本高、技术制约、再生塑料推广难等一系列现实问题。目前,我国塑料回收行业主要是工艺较简单的物理回收,存在产品降级等短板,无法产出附加值较高的塑料产品。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体改所与中国包装联合会发布的《中国塑料包装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用于包装生产的塑料总量约4500万吨。其中,食品领域塑料包装占43%,一次性购物袋、背心袋、垃圾袋软包装占11%,快递包装领域占比9%,服装包装领域占比8%,美妆及日化领域占比6%,其他领域占比24%。《报告》披露,2023年,全球生产约4.14亿吨塑料,预计2050年将翻倍。其中,三分之二的塑料短暂使用后会成为废弃物,而约42%的塑料原材料用来生产塑料包装。

  事实上,中国的垃圾进口禁令还没有在德国引发“垃圾围城”的乱象。德国联邦供应链协会(BDE)主席彼得·库尔特(Peter Kurth)表示:“德国垃圾回收场地还没有堆满。”不过禁令还是各大主流媒体和相关行业的关注。《法兰克福汇报》(FAZ)在1月5日的一则报道中用醒目的标题惊呼“德国将沉没在塑料废物中”,警告垃圾市场变化的危害。德国环境部数据显示,德国每年向中国出口的垃圾包括废旧金属、废塑料制品、电子垃圾、旧衣服等。

  而对于全世界来说,洋垃圾禁令或许只是开端。一方面,各国需要尽快找到替代方案,以弥补市场失衡造成的新缺口;另一方面,它又催促着全球反思如何构建更公平合理、更具可持续性的资源流通体系。如果说,以往大家都习惯把难题丢给别人,那么现在每个国家都必须要学会自我消化、自我负责。只有这样,一个真正合作共赢、兼顾发展与保护的新秩序才能诞生。有人称赞这是一次颠覆性的制度创新,也有人批评它带来了经济壁垒。

  更为关键的是,“洋垃圾”的价格异常低廉,甚至明显低于国内原材料的成本,这对资金紧张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吸引力。因此,在利益的推动下,中国沿海地区迅速涌现出一批专注于“洋垃圾”进口与加工的企业。他们大量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进口废弃陈旧物资,提炼出可再利用的原材料,然后加工成各种产品,销售到国内市场或出口至其他国家。

  这一场洋垃圾禁令背后,是中国环境政策的一次彻底觉醒,是对全球绿色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时间回溯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还在为工业化寻找出路时,洋垃圾成了“宝贝”。破船、废钢、旧塑料、废纸……在那个物资紧缺的年代,这么多东西被当作原材料引进,带动了沿海拆解产业的繁荣。那些年,浙江、广东、福建等地的港口昼夜不停,从国外驶来的货轮一艘接一艘,把废弃物卸在中国的土地上,再转为工业原料。

  对于中美贸易关系中的牛肉贸易以及农产品贸易整体而言,未来充满不确定性。如果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美国牛肉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可能会促进被压缩,甚至有可能出现交易清零的情况。对于美国农产品整体出口而言,寻找新的市场并非易事,恢复中国市场占有率也面临重重困难。而如果双方可以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解决贸易争端,那么美国牛肉以及农产品贸易有望重回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