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logo

安博体育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毛主席逝世47年遗容为何至今面色红润?不只是药物作用

  1月,周恩来总理与世长辞;7月,朱德总司令离世;9月,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也因病去世。

  然而,时至今日,毛主席的遗体,依旧完好无损的存在放在北京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内。

  水晶棺中主席并没有呈现僵硬青白的样子,反而面色红润,依稀光彩照人,生前光辉尤在,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

  主席已经去世多年,光是药物防腐远远达不到“栩栩如生”的程度。当年究竟用了何种方法,能让主席的遗体保存的如此完好?

  1976年9月,中国发生了劫难性的变故,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全国人民陷入深切的悲痛之中。

  面对主席的离世,层迫切地需要解决的最要紧的麻烦,就是如何妥善处理毛主席的遗体。

  9月9日当晚,副主席在急召开政治局紧急会议。会上,与会者围绕毛主席遗体的处理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毛主席生前就曾明确说,希望死后实行火葬,并将骨灰撒入长江。按照他的遗愿来说,理应火化遗体。

  但是,也有人提出保存遗体的建议。因为主席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是全国人民心目中的伟人,保存遗体可以让人民子孙后代永远缅怀。

  众人争讨不休,力排众议,决定:先保护遗体,以便举行后续的悼念活动。

  9月9日凌晨,中央办公厅主任,紧急找来了中国医学科学院党支部书记,徐静。

  这位客座研究员曾在苏联深造,对列宁遗体的保存技术有过研究,徐静是这项任务的最佳人选。

  她迅速组建了一个三人小组:除了她本人,还有解剖学专家张炳常和形态学专家陈克铨。

  洁白的床单覆盖着主席的遗体,整个房间静悄悄的。三人轻手轻脚地查看主席的遗体,肤色润泽,四肢柔软,似乎只是睡着了。

  接下来,小组迅速行动。他们将主席的遗体移到事先准备好的工作室,四肢摆放整齐,躺在屋子中央的尸体台上。

  随后,他们用注射器向遗体的血管中注入大量防腐液,完成注射后,三人守在一旁,时刻观察遗体的状况。

  第二天清晨,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主席的遗体明显肿胀了起来,这是防腐液的常见副作用,徐静和张炳常都已预料到。

  根据以往经验,这种肿胀大约会在24小时内消退。为避免意外,三人决定日夜看护在主席身边,直到肿胀消退为止。

  24个小时过去了,正如张炳常所预料,主席遗体的肿胀明显消退下去,颜色也恢复了生前的红润。

  10日下午,三人重新测量了遗体的各项尺寸,将数据递交给服装工厂,以便赶制合体的中山装。同时,又请来一位仪容整理师和理发师,精心打理了主席的容颜。

  根据中央的指示,负责此事的韩伯平等人决定先制作一口有机玻璃棺,以便让人民群众瞻仰主席遗容。

  当韩伯平赶到北京唯一的一家小型有机玻璃厂时,已近深夜,距离吊唁仪式已经仅剩几个小时。

  他将中央的紧急任务告知厂长后,厂长红着眼圈郑重点头,保证一定会完成这个神圣的任务。

  问题是,这家小厂仅有1.6米长的玻璃板,而棺材所需的要2.2米。厂长只能让全厂工人加班加点赶制。

  夜色渐深,玻璃厂里灯火通明。十几个工人围坐在工作台前,小心翼翼地将一块块短小的玻璃板粘合在一起。

  为了确保牢固,每粘合好一块都要反复检查。工人们全神贯注,一丝不苟,生怕出现任何差错。

  为期一周的吊唁仪式顺利举行,数百万人民得以近距离瞻仰逝者,并向这位开天辟地的伟人告别。

  人们从玻璃棺外,静静地凝视着毛主席那张宁静的面容,心中涌起一股热流。这张面容似乎还在微笑着,鼓励人们为实现的宏伟理想而奋斗。

  但人民大会堂内,数万名群众的呼吸与体温,使得大厅温度迅速飙升至15℃以上,而玻璃棺内,理想的保鲜温度应为6-7℃,

  即便将空调功率开到最大,棺内温度也始终在13℃,这样的温度会直接加速遗体的腐化。

  中央办公厅主任谷牧急坏了,连夜请来北京市内最优秀的制冷专家,和技术人员开急会商量对策。

  30多位从事生物学研究的专家,也奔赴京城,与韩伯平他们一起,全力保护主席的遗体。

  北京市冷冻机厂、医疗器械厂的老专家家出谋划策,决定采用气体介质和液体介质的综合降温方案。

  计委系统的谢飘同志,又组织半导体专家研制出半导体制冷设备,经过种种努力,终于使棺内温度控制在7-8℃。

  他把体温计牢牢握在手心,只要温度上升哪怕一度,心脏就狂跳不已,呼吸也会困难。直到温度稳定下来,他才会松一口气。

  仪式结束后,中央立即启动了代号“769”的绝密计划,选定一处专门的地下手术室改造成遗体保存实验室。

  9月20日凌晨,在严密保护下,毛主席的遗体从人民大会堂转移到了“769”。

  为了长期保存遗体,中央成立了科研领导小组,专家根据马王堆汉墓女尸的经验,提出了分阶段保护的方案。

  这种方案,对在外的皮肤实行气态保护,不需要在外的就采用药液浸泡保护,

  但要光靠药物维持程度是有限的,若想要真正在达到保护好遗体的前提下,还能被世人瞻仰,还需要一口真正的水晶棺。

  并且,水晶棺的设计要庄严大气又具有防震功能,棺体必须用真正的水晶制成,具有玉石般的防腐效果,更重要的是要足够透明,以便人民群众瞻仰。

  可当时国内没有一点先例。众人绞尽脑汁,终于确定由北京玻璃厂承担这项艰巨任务。

  首先,由于水晶棺一定要达到无尘无菌的要求,水晶棺所需的原材料纯度需要在99.9999%以上,这对我们的工业水平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谷牧同志的指示下,地质局从苏州东海“水晶之乡”运来35吨上佳的天然水晶。

  但是,大尺寸的水晶板材制作,也是空前的难题,当时世界上很少有国家具备这项能力。

  北京605厂联合多家单位,采用小板材拼焊的办法,在2000°C的高温中完成焊接。

  工人同志们身披金属盔甲,在水中忍受炙烤般的痛苦,只为确保水晶板的焊接严丝合缝,就算水晶板之前有0.001毫米的偏差,也会导致遗体暴露在氧气环境下。

  更让人头疼的是,水晶棺的折射,会导致棺内出现主席的多重虚影,看不清人影的情况。

  为此,专家们进行了反复试验,最终他们发现要想消除水晶“影像”,就需要在水晶棺板上镀上多层干涉薄膜。

  但是当时我国并没有这种真空镀膜的技术。于是,又经过多方面的协作,历经4个月自主研发出了我国第一台真空镀膜机。

  制作完美的水晶棺只是首步,接下来要让主席的遗容不至于失色惨白,这对科研人员的智慧是一个新的挑战。

  他们没选直接上妆,因为任何化妆品都会侵蚀遗体,为了让主席的面部更生动,设计人员提出了“内投光”的方案。

  他们在棺体四米外布置光纤,让光线准确地打在主席两侧面部,这样就能突出轮廓,而棺内温度也不受影响。

  这套系统能够将准备好的彩色光线,准确地投射在主席的面部,红润了面颊,还原了生前的容貌,光线通过反射后转化为柔和的冷光源,不可能影响棺内温度。

  为确保效果,专家们反复比较主席的生前彩色照片,调试光线的色温与强度,确保“整容”的逼真。

  他们运用光学原理消除了皱纹,让主席看起来面容犹在、仿佛主席只是睡着了一般。

  在1977年8月18日,水晶棺在仪仗队的护卫下,从北京玻璃器皿厂运往纪念堂。

  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也是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时,第一批参观群众得以近距离瞻仰伟人的遗容。

  晶莹剔透的水晶棺散发着庄严神圣的气氛,穿着素净灰色中山装的毛主席安详地躺在其中。

  水晶棺折射出的光线落在主席脸上,使他的面容看起来如生前一般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46年前的那个9月,众志成城的革命元勋一一离开了人世,伟大领袖的心脏停止跳动,无数子民心中落下了永远的痛。

  主席的遗体长眠在水晶棺中,受到他热爱的人民的瞻仰和缅怀,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