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博体育注册手机客户端下载
保障旅客舒适出行 民航一线有我
中国民航报记者走进上海虹桥机场能源保障部T1航站楼能源科“舒行组”(策划:刘韶滨 编导:邓畅 出镜:张彤)炎炎夏日,无处不在的空调吹来阵阵清凉; 漫漫长夜,柔和的灯光营造家的氛围; 数九寒天,随时供应的热水暖人心扉……
一年四季,无论晨夜,只要你走进上海虹桥机场T1航站楼,迎接你的总是舒适的环境、周到的服务。这一切离不开航站楼给排水、供配电、采暖通风、空调等系统的人性化设计,离不开高压站、制冷机、锅炉、水泵组的稳定运行,也离不开一群人夜以继日的默默付出与匠心独运。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能源保障部T1能源科舒行组便是这样一支奋斗在幕后,充满青春活力与匠人精神的民航一线年的年轻团队以“为旅客提供舒适的出行环境”为宗旨,主要负责上海虹桥机场T1航站楼给排水、供配电、暖通、楼宇智能控制的运行服务保障工作,以其扎实、全能、专业、创新的工作作风,先后取得了一系列创新创造成果与荣誉奖项,获得了2021年~2022年度“全国民航青年文明号”这一荣誉称号。
“航站楼里有28个空调机房、4个高压站、53个强电间、4个隔油机房、1个污水总泵房……这些都是我们的‘阵地’。”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能源保障部T1能源科科长周振峰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走过曲折的走廊,走进了这座占地面积12.8万平方米,每天为3万多人次提供服务的航站楼的“背面”。
“旅客或许看不到我们的工作场景,但能时刻感受到我们的工作成果:在每一位旅客迈进候机楼的同时,空调已经设定好温度,洗手间已经备好热水,灯光已经调整到适合的亮度。”周振峰说。
打造一个“精于专业、优于服务”的团队,这是舒行组全体成员的共识。“落实在日常工作中,要求我们时时从旅客视角出发,处处为旅客着想,积极地推进楼宇舒适化、智能化、节能化改造,尽可能把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舒行组“青年文明号”号长严伟国向记者介绍起班组在提升服务品质方面的一系列成果。
让旅客感受到航站楼的“温度”——舒行组对航站楼国际出发T01附近的卫生间试点了热水改造,水龙头由原先的1分钟出热水优化为即开即热,提升了旅客用水的舒适度。
让旅客感受到航站楼的“速度”——舒行组在航站楼内旅客密集区域设置了4个移动式充电站,升级了450套座椅充电插座,将充电功率提升了约3.6倍。
让旅客感受到航站楼的“亮度”——舒行组对航站楼内457组灯具进行了区域化照明改造,将照度水平提升了37%,改善了旅客的视觉体验。
让旅客感受到航站楼的“舒适度”——舒行组将航站楼楼宇分为高代谢水平区、中代谢水平区、低代谢水平区,根据不一样的区域旅客的活动量以及身体代谢情况,制定不同的温控标准,在节能的同时为旅客带来舒适的室内温度。
除了直接为旅客营造舒适的出行环境,舒行组还为在航站楼内办公的航空公司、商户、海关、边检等驻楼用户更好的提供服务保障。
“有需要请到T1能源管控中心服务窗口,或者拨打41525热线电话,您将得到及时的服务。”这是上海虹桥机场T1航站楼的用户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为了进一步加快响应速度、提升服务效率,舒行组决心进一步拓宽服务渠道。2022年,由舒行组自主开发的“能小管”微信小程序上线,“账单随手查”“能耗随时知”“报表随需定”“服务随心约”等功能让驻楼用户感受到了极大的便利,一封封来自驻楼用户的感谢信和表扬信成为舒心组“精于专业、优于服务”的注脚。
在周振峰看来,“能小管”的上线,不仅升级了服务,更深化了关系。“它拓宽了班组与用户之间的交流渠道,让用户与我们实现良性的互动反馈,为服务质量持续提升提供了支撑”。
在实地参观和了解之后,记者对于舒行组所负责工作的烦琐与复杂程度感到吃惊。这个仅有20人的团队,是怎么样才能做到从容地运行和维护数不清的水、电、暖通设备的?
为了回答记者的疑问,严伟国带记者来到了T1能源管控中心,这里蕴藏着舒行组高效掌握虹桥机场T1航站楼能源运行全局的秘密。只见最前方是一个巨大的屏幕,屏幕上是虹桥机场的三维模型。“这就是我们舒行组建立的虹桥机场能源管理系统,借助它可以直观呈现重要机房、用能设备实时运行状态,融合虹桥机场能耗基础信息汇总分析,实现能源管理数据可视化、业务流程电子化和管理工作数字化。”严伟国介绍道。
为了让记者更直观地感受能源管理系统的智慧化程度,严伟国一边操作,一边介绍:“通过安装现场传感器,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登机口等重要设备的供电情况,实现电话、短信报警,并三维化显示故障设备上级供电关系;这张热力图可以实时显示航站楼大空间的现场温度;系统还能以分区色块显示地下室各区域排水运作时的状态……”
贴近现场实际的需求的能源管理系统是舒行组成员日常运行经验的结晶,更是舒行组全员坚持创新创造的缩影。自成立以来,舒行组成员不断发挥专业特长,设计出了设备管线逻辑查询小程序、电能数据的物联网传输、能耗数据可视化统计等自主创新项目。
“舒行组在对内对外的党建联建活动中,也尽可能充分发扬调查研究精神,班组成员对于各类难点痛点问题不流于表面,总是能够进一步深度调研,并制订优化及创新方案加以改进。”上海虹桥国际机场能源保障部T1能源科党支部书记俞文杰和记者说,“桥载空调保温送风软管创新研发项目就是在一次与公司机电部门的党建联建活动中,打破边界壁垒,碰撞出的创新火花。”
根据能耗数据统计分析,舒行组发现虹桥机场T1航站楼13座登机桥的桥载空调用电占比达到整个航站楼的10%,仅次于楼内空调和照明插座。通过现场踏勘,班组成员发现,因为工艺技术要求和使用环境特点,桥载空调送风软管存在一定的温度损失,由此入手还有可挖掘的节能空间。
经过集思广益和多次试验测试,舒行组确定了解决方案:优化风管加工工艺,并将现有风管的纤维保温棉更换为橡塑发泡保温板,并根据风管不同的安装的地方和操作方式,差异化设计不同厚度。改进后的送风软管节约能源的效果明显,可使桥载空调机组全年能耗减少10.7%。根据测算,理论上仅T1航站楼13座登机桥全年就能节约18.4万千瓦时的用电,折合减少二氧化碳排风量77吨,节约电费13.8万元。这一个项目成功入选了2021年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并赢得了首届“青春创客赢”民航青年创新创效大赛华东民航局金奖和全国优胜奖,同时获得了实用新型专利。
一个个改进服务的“金点子”,一个个创新创效的项目,折射出舒行组成员一专多能的优势。培养全能型人才,建设全能型班组,是能源保障的工作特点决定的。“舒行组成员身处跨专业的工作环境中,大家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具备不同岗位的工作经验。通过各专业的融合协作,打破了原有的专业壁垒,从而为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提供了土壤。”周振峰表示。
一方面,舒行组各细分专业技术人员通过组建小组的形式参与各类年度项目及日常运行管理,每一个项目从立项到验收,都由不同的成员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参与到每个环节中,相互了解掌握非本专业相关知识并加以运用,催生创新想法。这种由小团队跨专业、全覆盖管理航站楼能源系统的模式,获得了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另一方面,舒行组通过参加技术展会和技术论坛、编制标准等形式,保持对业界先进的技术及思维的实时掌握,从而积极应用新技术对现有设备设施及运行管理进行发掘和优化迭代。
人才孵化是舒行组针对新成员的一种培养方式。刘禹廷2022年从上海同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后加入了舒行组,主要负责供冷供热技术上的支持工作,同时他也是舒行组班组长助理。“在入职之初,班组落实‘一人一策’的创新人才教育培训举措,以‘我和我的班组’为实习课题,将制作班组宣传视频和编制班组手册的任务交给我,使我在业务实践中快速成长。在科室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指引下,我从小组创新课题、‘双碳’机场能源审计、固定资本预算申报、航班联动策略制定等实践中归纳总结,学到了许多新技能与新知识”。
同样是2022年入职的钱颖燕被安排参与航站楼空调系统管理。这份在她看来手到擒来的工作却带来了困扰,“同样的温度,有的旅客抱怨热,有的反映冷,这让我犯了难”。
“到现场实践能让你学到更多!”前辈的话让钱颖燕迅速行动起来。“在那之后,我每天走2万多步,感受航站楼内每一处的温度。渐渐地,航站楼整套空调系统和9个分区的温度特点都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例如,到达区域面对着出入口,就一定要保证旅客在出入时温差不能过大;在行李提取区域,旅客需要等一会儿,所以不能太冷……经过一年多的摸索论证,我和同事们制订了航站楼分区空调精细化调试方案,不仅能让不一样的区域的旅客都感受到舒适的温度环境,还兼顾了航站楼的空调能耗”。
舒行组根据航站楼不一样的区域旅客的活动量以及身体代谢情况,设定不同的温控标准,在节能的同时为旅客创造舒适的室内温度。
从舒行组隐秘的工作场所走出来,记者看到络绎不绝的旅客正穿梭在灯光明亮、温度舒适的航站楼里,等待着乘坐飞机,翱翔天际。“为旅客提供舒适的出行环境”,他们洒下青春汗水,绽放青春光彩,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份民航人的光荣使命。(中国民航报 记者刘韶滨、张彤、邓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