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logo

安博体育注册手机客户端

vivo X60 Pro+镜头通过T镀膜标准 未来还有提高空间

  原标题:vivo X60 Pro+镜头通过T*镀膜标准 未来还有提高空间

  vivo X60 Pro+的产品力有目共睹,但还有不少人和笔者一样,首次使用的蔡司T*镀膜镜头无疑还是有些神秘,针对这些大家关心的话题,我们有幸与vivo影像部门的产品经理进行了深入探讨。

  【PChome手机频道行业解读】从去年年底至今,已经有多款骁龙888手机发布上市,这其中不乏顶级旗舰产品。如果要从这么多产品中挑选出一款最有特色的,那么作者觉得肯定是vivo X60 Pro+,该机不仅提供了骁龙888、120Hz高刷屏幕、55W快充等特性以外,还带来了蔡司联合影像系统,使其成为目前市面上为数不多的后置全部符合T*镀膜标准的智能手机。

  vivo X60 Pro+的产品力有目共睹,大家通过我们的体验内容应该知道。但相信不少人和笔者一样,首次使用的蔡司T*镀膜镜头无疑还是有些神秘,针对这些大家关心的话题,我们有幸与vivo影像产品高级总监汤青良和vivo影像产品总监李卓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对话过程中我们还获得了一些意外的消息。

  尊敬的各位媒体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今天的线上媒体沟通会主持人,vivo公关中心的王乔。首先我谨代表vivo公关中心以及vivo的影像团队,对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下午我们的线上媒体沟通会,表示欢迎和感谢。同时我也代表vivo给大家拜个早年,提前祝各位媒体老师牛年平安喜乐。

  在1月21日,vivo已经正式对外发布了专业影像旗舰vivo X60 Pro+,一经发布,其联合蔡司共同打造的强大影像技术和软硬件的配置都就得到了行业的广泛关注,和各位媒体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但是受限于我们发布会的时长,有许多在影像认知以及体验方面的细节,并没有能够在发布会上对各位媒体做充分的展示和解读,同时在过去的时间,媒体老师陆续拿到了X60 Pro+之后,也在日常的评测和体验中对这台手机提出了很多关于体验以及硬件、软件方面的问题。

  为了便于各位媒体老师能够更好的了解vivo X60 Pro+的影像技术细节,以及解答各位媒体老师所关心的产品体验的问题,我们特意组织了本次线上媒体沟通会,希望可以通过本次的影像技术沟通,帮大家更好的了解以及让我们更好的对外分享vivo在X60系列,以及我们在这次超大杯影像技术方面的背后的研发技术故事。

  接下来我将把时间交给我们vivo影像团队的两位同事,汤青良和李卓,接下来由他们给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些关于我们vivo X60 Pro+的影像技术细节。

  微云台配广角和主摄的事情,在影像光学设计的过程中,挑战最大的并不全是横向的X轴和Y轴,调的最大的是Z轴,是高度,越高的话影响确实会越大。所以在主摄已经这么大的情况下,目前阶段我们再配一个云台,对后期挑战会非常大。未来我们会尝试一些新的技术,尽可能在防抖性能上有提升,在主摄画面上有提升。另外广角这一块,这也是我们刚刚有聊到的,整个广角使用场景会少一些,但是目前广角整体的画质,我们整个在行业里领先还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多的,在提升上还是显性的,不代表投资价值变低。更重要的是用户满不满意,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思考。

  李卓:前面说到为什么超广角要做云台,因为一般来说在拍照的时候,广角镜头焦距越短,对安全快门的要求也越低,确实防抖感受不那么明显。但是对于手机而言,又要拍照片又要录像,录像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对防抖的要求非常高,大家可能也知道对于录像来说要光学防抖和电子防抖结合来做比较好,微云台在光学防抖上是非常好的,电子防抖部分同样是需要的,会裁减视角,画面内容可能有所损失,我们在广角上做这个事情,画面损失就比较少,可以拍到更好的画面,这样思考的话,在广角上搭配微云台就有了自己独特的优势,是这样考虑的。

  优化空间一定是有的,因为所有的手机系统里是软硬件结合的,算法那边一定会通过不断的迭代会有优化空间的,当前我们的算法可能在某些场景下它的判断,它的整个算法内的运算过程是很复杂的,但我们也是相信一定能优化下来,我们从始至终在做这件事情,让它变得更快一点,体验更好一点,这是持续在做的。

  再说回到上一个问题,T*镀膜这一块,包括徐老师提到的感觉,油润这些感受普遍是微反差带来的,包括冷暖对比,通过很多代产品调出来的,包括微反差的处理我们自己还做了一些算法,都做了一些工作。当然跟蔡司合作之后,他们也给了我们一些方面的很好的建议。至于T*镀膜我今天确实没有准备这些具体数据,如果确实需要的话,回头我们大家可以去找工程师团队,让他们提供一下。

  但是我想T*镀膜效果应该是很明显的,你们可以找一个有直射点光源的场景,拿有T*镀膜机型和没有T*镀膜的机型比一下,炫光对比还是很明显的。

  汤青良:我们每周都跟蔡司有例会,会把蔡司光学理解来提升我们的光学理解,我们未来会有更多整体光学设计能力上的持续的提升,也是未来跟蔡司走在一起最大的想象空间。

  再说后面的T*镀膜的问题,ALD首先是个工艺,并不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就是我们做很多事情能够最终靠各种各样的工艺手段来达成,这并非是说ALD就代表了什么,并不是这样一个概念,可能外界对这一点上有一些误解。

  再说T*镀膜,实际上对于蔡司而言,如果我们看的话,每一支镜头的T*镀膜都不一样,比如说反光颜色不一样,有的偏蓝,有的偏红或者偏紫,这个原因是因为镀膜是光学设计的一个步骤,镜头做光学设计的时候镀膜会被调整的,会从工艺到配方,到实现的效果都会调整,比如说有的重点要把蓝光做绿一点,因为光学镜片可能蓝光进得比较多,所以严格来说,镀膜就是一个标准,最终要达到它要达成的效果,我们跟蔡司T星的镀膜也是这样,从镜头整体光学设计之初就要被考虑进去,最后达成目标,所以达成了目标也能够理解为达到了要求,那它就是T*镀膜。

  在未来X系列后续机型上,我们肯定会有更多蔡司的新的想法出现,让大家能更多的感受到蔡司本身对vivo的帮助,或者vivo跟蔡司怎么融合,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我们最终的方向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首先还是最基础的,因为蔡司本身是光学镜头设计上,一定是最后跟我们现有的团队把整个光学技术持续提升,这是一个基础。另外蔡司整个产品线多年历史有非常多的丰富产品线,每个产品线,每个风格都有非常经典的元素,这些我们都会持续做,终究是要回归到用户,用户要觉得好,用户要觉得厉害,这是我们最大的追求。

  孔雷:我这边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vivo的色彩体现,当时发布会时长可能不是很长,没有深入比较。我想了解一下包括色彩体系制定的背后有什么想法,未来在色彩调节方面有什么影响?另外我们与蔡司的合作,未来会不会更加深入,也就是说像蔡司联合影像系统,T*镀膜这些,会不会被应用到其他的产品线上?

  李卓:先说色彩体系,vivo色彩体系最初建立这样的一个东西是在2016年的时候,建立色彩体系的时候我们是广泛的跟科学界,比如说主要的色彩科学还有显示技术方面的引领者国际照片委员会,跟他们做了深入交流,也跟大学里的研究者做了很多探讨,到最后我们选定了记忆色的色彩体系,它的整个理论出发点和指导方向是为了还原人心中的印象或者预期的,我认为这是最符合我们消费者需求的,也是跟vivo在影像方面的理念,我们说还原眼之所见到超越眼之所见,超越的部分是要将内心的预期投入到画面中来实现的,它是完全相符的,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记忆色的体系。我们制定了完整的自己的色彩标准,包括一些专用的工具,还有色彩评判体系,确保整个色彩体系在产品中的实现。

  另外前面汤哥也说了,每个产品的色彩,爬图爬了几千上万张,而且这个方案会我们一代一代的产品延续下去,希望能成为vivo影像标志性的特点。

  汤青良:大部分用户对影像最直接的感知,第一个是色彩,第二个是亮度,色彩和亮度本身看不到的地方我们花了很多精力去干,主要是平衡或者达到比较好的结果的追求里,有很多细的分支。如果大家拍照会看到最终可能有些手机也能拍出比较好的照片,我们手机有一些可能也拍不好,首先是这个比例,大方向对不对,变得好的比例是多少,这个是非常考验内功的,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人,我们的投入都挺大的。

  李卓:我觉得未来一定是有机会合作的,X60系列是我们合作的第一个系列,也是试手的作品,我们内部一直在讨论在别的产品线上如何做一些技术结合,还有做很多转化,所以我觉得这是一定会有的。

  汤青良:我们没法直接回复到底哪个系列会用,我们只可以是说这个系列会用,就代表着已经达成了蔡司的标准,也符合了vivo对这样的产品认为已经达成到的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影像,可以跟蔡司一起结合的标准,本质上不是说哪个系列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说能不能够达到相对好的结果的问题,终究是回到使用者真实的体验维度来思考的。

  李卓:先说第一个问题,未来硬件的提升点在哪里。刚才汤哥也讲了,算法其实是一个很大的空间,在软件上,因为过去来说手机拍照还是相对简单,主要靠硬件能力,未来在软件、算法这一块有极大的空间。其次现在手机确实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感光元件不可能无限大,真做到相机这么大手机也不能用了,所以我们做了很多技术贮备和研究,上次我们开发布会对感光元件的研究已经深入到电路布局、材料等等方面,当时我们也提出了后续会有RGBW的东西。今天可能也有老师想问RGBW的事情,RGBW的产品我们从始至终在研发,我相信不用太远就可以跟大家见面,但是再往后的东西确实不方便讲,但是也请大家相信我们肯定是有充足的技术储备和准备的,现在都在做秘密研发,到了合适的时候会跟大家讲的。